2025.11.02 星期日 农历乙巳年九月十三日
名人名言
【原文】
居才之法,切莫如妒花雨。
【大意】
培养人才一定不要像狂风骤雨一般残暴无情。
诗一首
早秋三首·其二
一叶下前墀,
淮南人已悲。
蹉跎青汉望,
迢递白云期。
老信相如渴,
贫忧曼倩饥。
生公与园吏,
何处是吾师?
【译注】
晚唐,社会动荡,许浑仕途坎坷,多次科举未能得志,长期失意。《早秋三首》是他在屡遭挫折后所作,通过描绘早秋景象,抒发其对仕途无望的感慨,以及对归隐与理想的矛盾。
首联以景起兴,奠定悲凉基调。“一叶下前墀”化用“一叶知秋”的典故,点明“早秋”的季节特征,又以落叶的凋零暗示时光的流逝。“淮南人已悲”则以地域化的人物形象,将个人的悲秋之情扩展为普遍的人生感慨。淮南人因秋意而悲,诗人亦因岁月蹉跎而感伤,奠定了全诗抑郁的基调。
颔联直抒胸臆,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蹉跎青汉望”中,“蹉跎”直接点出诗人对时光虚度的感慨,“青汉”代指高官显爵或理想境界,诗人抬头仰望银河,实则是对自己仕途渺茫、壮志未酬的无奈叹息。“迢递白云期”中,“迢递”形容理想的遥远,“白云期”指自由的生活,却因现实的束缚而难实现,强化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颈联用典自况,深化贫病交加的困境。颈联连用两个典故:“相如渴”写自己年老体衰,如司马相如患消渴疾,承受着身体的痛苦;“曼倩饥”写自己贫困潦倒,如同东方朔忍饥挨饿,承受着生活的压力。诗人以古人自况,将悲惨境遇与古代名人的坎坷命运联系起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遭受排挤、怀才不遇的现实。
尾联以问作结凸显迷惘心态。“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以问句收束全诗,面对生公(佛家的顿悟)与园吏(道家的超脱)两种不同的精神指引,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他想归隐,不甘心终老江边;他想寻求解脱,找不到明确的方向。这种困惑正是诗人仕途失意人生迷茫的写照,也让全诗的情感更加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