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星期三 农历乙巳年九月初九

名人名言

【原文】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 班固 董仲舒传

【大意】

积善在身,就像人日渐长大,但人们却不易察觉;同样,积恶在身,就像用火来销蚀油膏,尽管油膏在减少,人们却不易发现。


诗一首

万山潭作

〔唐〕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

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

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

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

沿月棹歌还。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159

【译注】

本诗创作时间不详。万山,为襄阳名胜,又有神女解佩传说,更增添一层迷人色彩。孟浩然常游此地,此诗于此得题。

首联“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写诗人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坐”字更显安闲。诗中未提一乐字,但乐已融入闲淡中。

颔联“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所谓“鱼行潭树下”,似不合理。盖鱼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于树下。细细体味就可理解: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中,鱼儿游动,自由自在,故曰。这里,诗人虽无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可以领悟出倒影的荡漾与游鱼的动态相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更拓展出空间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出对称美。

颈联“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借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意为郑交甫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神女,羡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的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自然引出下句诗来。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尾联写心中向往而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的动态美,表明不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

整首诗风格古雅质朴、空逸澹宕、清心闲适,其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