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星期三 农历乙巳年八月廿四日
名人名言
【原文】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大意】
学问要从勤奋中获得,像车胤囊萤夜读那样博览万卷书。
诗一首
题潼关楼
客行逢雨霁,
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
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
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
风烟万里愁。
【译注】
崔颢向以令李白为之叹服的《黄鹤楼》著名。如果说《黄鹤楼》诗是以日暮思归的真挚乡思动人心魄的话,那么这首《题潼关楼》则是对雄伟山川的赞叹和由此产生的深沉的忧虑,表现出崔颢诗风的另一方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首联表现诗人匆匆登临的情形。诗人骑马到达潼关,恰逢雨过天晴,疲倦的精神为之一振。歇马登上城楼,眺望山川。行色匆匆,写来却从容不迫,“逢”“上”安排次第井然,别有挺拔劲健之感,引出下文雄伟气势。
中间两联,写登楼眺望所见,正面表现潼关形势险要和山河壮美。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楼上望去,潼关内外,群山起伏,护卫着“三辅”之地,唐代京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后一句说潼关大门紧紧把持着潼关以东的“九州”。两句突出“关门”的险要。作者先勾勒出雄伟的山势,描绘出壮阔的背景,再在这重峦叠嶂的背景上刻划出“关门”,前有“三辅”,后有“九州”,中间用“扼”字连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势,跃然而出。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从描写关势险要过渡到交通,是上联诗意的延伸。“川”即平野。潼关一带,在乱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平原,从关中向“陕路”通去。“陕路”即陕州之路,治所在今河南陕县。“河”即黄河,在古潼关北面,黄河之水由北而南向华阴县流来,然后在潼关和对面的风陵渡间忽然东折,卷起滔滔洪波。一个“绕”字形象地表现出了黄河的走势,形成磅礴的气势。
中间四句从群山、关门、川原和河流,描写了潼关的地势,这些景物组合展现出一派雄浑苍莽的境界。诗人还通过“三辅”、“九州”、川原、河流,将潼关与广袤的土地连接起来,拓展了诗歌意境,造成壮阔宏大之势,进一步衬托出潼关地势的险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尾联融情于景,面对如此险要的关隘,眺望着雄伟的山川,不觉已晚,黄河之上、群山中升起了暮霭,在轰然如雷的黄河涛声中显得一片苍凉,触动了诗人的愁绪。此“愁”包含着浓郁的乡思,但“又不仅仅是乡思。潼关楼上面对险要的关口,也会产生怀古伤今之意。朝廷政治腐败藩镇作乱,诗里也隐含着作者对国事的殷忧。因此作者在潼关楼上的“愁”深沉而复杂。
这首诗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与《黄鹤楼》相比,格律上更加严谨工整,手法上显得含蓄蕴藉,别具一种深沉凝重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