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3 星期一 农历乙巳年八月廿二日
名人名言
【原文】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大意】
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 此句感情凝重,“泪咽无声”比有声之哭更具酸楚之感,因而哀痛之情尤足悲人,“悔薄情”三字语痛情切,仿佛可见词人对着画像表示悔痛的情景,表现出对爱人的悼念。
诗一首
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
愧尔东西南北人。
【译注】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初七(人日),时高适任蜀州刺史,杜甫则寓居成都草堂。安史之乱后,二人皆处漂泊困境,诗中交织家国之忧与作者身世之叹。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起句点题,“遥怜”直抒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通篇围绕一“怜”字展开。“思故乡”既说自己,也说杜甫。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以“柳色”“梅花”反衬离愁,春色反成作者断肠之由。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中四句换韵,表达了作者忧国与自伤:“身在远藩无所预”暗含对时局的无奈,“百忧千虑”道尽了乱世文人的共同焦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表达命运无常之叹:从“今年人日”到“明年知何处”,时空交错中渗透人生飘零的苍凉,与杜甫“飘飘何所似”句遥相呼应。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作者无限的哀痛。
前面八句由眼前人日联想未来漂泊,由自身宦途失意对照杜甫流离失所,虚实相生,拓展了诗的时空维度。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末四句再换韵。“一卧东山”暗用谢安隐居之典,感慨抱负未展。“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以自嘲笔法,凸显位高德薄的愧疚。
高适此诗以人日怀友为线,编织出个体命运与时代创伤的深沉画卷,既是对杜甫漂泊生涯的深切同情,亦是对士人理想幻灭的悲鸣。此诗无华丽夺目的词藻,更无刻意雕琢的警句,只有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于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堪称汉魏风骨的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