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 星期四 农历乙巳年八月十八日
名人名言
【原文】
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大意】
舍弃自己的不足,学习人家的优点,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做于人有益的事。
诗一首
鹊
偏承雨露润毛衣,
黑白分明众所知。
高处营巢亲凤阙,
静时闲语上龙墀。
化为金印新祥瑞,
飞向银河旧路岐。
莫怪天涯栖不稳,
托身须是万年枝。
【译注】
《十七夜对月》通过描绘秋夜月色,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孤寂的深沉感慨,并寄寓了对战乱未息、家国未安的忧思。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鹊”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于唐末乱世中坚守气节的心境。此诗以鸟为喻,寓含诗人对正直品质、高位荣耀及归宿的思考。
首联“偏承雨露润毛衣,黑白分明众所知”是诗人高洁之姿的自我标榜。“雨露”象征君恩。诗人曾受唐昭宗信任,任翰林学士;“黑白分明”写鹊鸟羽色,更喻自身忠奸分明,彰显其刚直不阿的品格。“众所知”隐含对其清誉的自信。
颔联“高处营巢亲凤阙,静时闲语上龙墀”表现其昔日荣耀。“凤阙”“龙墀”代指龙廷,并回忆其昔日近侍君王的经历。“营巢”喻政治抱负,“闲语”暗含参与朝政的从容。两句以鹊的栖息环境隐喻诗人曾居政治中枢,抒发了对往昔仕途的追忆与向往。
颈联“化为金印新祥瑞,飞向银河旧路岐”,描写命运的转折和精神归宿。“金印”暗指仕途荣华;“银河旧路”化用鹊桥传说,喻指坚守初心、回归清节。
尾联“莫怪天涯栖不稳,托身须是万年枝”是诗人乱世孤贞的宣言。“栖不稳”暗指唐末局势动荡;“万年枝”象征唐王朝。诗人以鹊自喻,表明纵然身处险境,亦不屈身,唯有“万年枝”方能安身立命。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鹊喻人,通过“雨露”“凤阙”“万年枝”等意象隐喻其忠贞气节。韩偓作为唐末忠臣,亲历朱温篡唐、士人改节的乱世。此诗作于其流寓福建期间,通篇贯穿对故国的眷恋与对气节的坚守。诗中“鹊”的形象,是对自身命运的写照,在无可挽回的衰败中,唯有“万年枝”才是他可托付灵魂的精神家园。
《鹊》超越了咏物诗的摹形写态,以深沉的政治隐喻和孤峻的人格宣言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熔铸一炉,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技巧,更在于那份“黑白分明”的孤忠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