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3 星期五 农历乙巳年八月十二日

名人名言

【原文】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论语 宪问篇

【大意】

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诗一首

邺都引

〔唐〕张说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

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

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

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为墟人代改,

但见西园明月在。

邺旁高冢多贵臣,

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

惟有秋风愁杀人。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086

【译注】

此诗是713年(开元元年)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后所作。邺都时属相州所辖。张说纵观魏武帝曹操建功立业的历史和身后遭遇,联想被奸佞攻讦的现实,不禁感慨万千,写下《邺都引》。诗歌慷慨悲壮紧和缅怀魏武题旨,恣肆有节,内蕴外传。

诗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缅怀曹操生前业绩,寄托自己的凌云壮志。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二句为曹操生前的壮举铺叙了时代场景。“草创”二字表明了魏武创业的艰难;“争”字表现出曹操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思想。古代迷信思想认为人的遭遇都由天帝赐予,而曹操偏要奋起与“群雄睚眦相驰逐”,争夺帝位,“争”字将他的顽强奋斗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概述了曹操文武事业。“昼”句勾勒曹操驰骋沙场的形象,“携”字描摹出他一马当先、勇冠三军的英武气概;“破”字,表现出了其无坚不摧的进攻气势,展示了“魏武挥鞭”的骁将风姿。“夜”句则刻划了曹操极具儒将风度的形象。一个“接”字,表现了魏武礼贤下士的品格。曹操在中汉末建安时期,力倡“建安风骨”,并带领其子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以诗歌努力表现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达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语言刚健。他所建的西园为其父子常与文士夜间宴会赋诗之地。“夜接词人赋华屋”展示了曹操开创建安文学黄金时代的历史画面。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二句描写曹操在生产、建设方面的功绩。邺都城池环绕表明魏国建筑雄伟,后方坚固;农桑林木沿漳河层层密布、“汗漫”无边,说明其农、林生产发达。在汉末群雄逐鹿的战乱中能辟一农桑昌盛地域实在不易。在历史上,曹操是蒙垢最多的人物之一。张说能够如此高度地评价曹操的历史功绩独具胆识、难能可贵;这也表露出诗人追慕魏武,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感情。

诗的后六句为第二层,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蔽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城郭”有承接上文“都邑”、引起下文转折的作用,是邺都外观上最易显示变化的景物。“城郭”和“西园”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时代已为历史陈迹,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

“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二句表现其今昔变化之巨大。曹魏时代的“贵臣”已入“高冢”作古,说明其政权的支柱已不复存在;魏武众多姬妾歌伎化为尘土,可见供其役使的社会基础已瓦解。“贵臣”、美女纷纷进入坟墓象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历史变迁的轨迹,流露出了诗人对曹操文韬武略、宏图大业付之东流的婉惜之情。

“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结尾为正面抒怀。人事变迁,今非昔比,诗人欲登铜雀台一览胜迹,但又怕“铜台”因为“人代改”而“为墟”,引发自己更多的惆怅。等到登上“铜台”果然见出邺都的一切繁华都成为历史,只留下秋风凭吊英雄。“愁杀人”三字是点睛之笔,深沉而强烈地表现出诗人悲壮的凭吊心情,将一腔雄心遥寄千载,表现出诗人被贬、壮志难酬的内心苦痛和不平之情。诗人紧扣曹操创业的始终线索展开诗情,画面叠出,感情较之同类作品更显慷慨悲壮、深沉含蓄,如羯鼓筝琶摇人心旌,撼人肺腑。

这首诗气势恢宏,语言雄健畅朗,一洗梁陈绮丽之风;用韵活泼,全诗十二句,四次换韵,跌宕有致,富于流动多变的音乐美。正如林庚、冯沅君先生所说:“《邺都引》慷慨悲壮,开盛唐七古的先河,与初唐诗风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