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星期三 农历乙巳年八月初三
名人名言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大意】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注释:一:道,意指道是绝对无偶的。二:指阴阳二气,“道”所包含的两个对立的方面。三:由阴阳二气交感激荡所产生的第三种事物,进而生成万物。
老子认为“道”就是宇宙生成的理论,“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同时指出了“道”创造万物的过程,体现了他“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即万物自生自长不受控制。
诗一首
秋分八月中
琴弹南吕调,
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飖影,
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
寒暑喜均平。
忽见新来雁,
人心敢不惊?
【译注】
此诗是元稹《咏廿四气诗》组诗中的一首,创作于中唐时期,旨在以诗歌形式诠释二十四节气。秋分作为秋季第四个节气,象征昼夜均分、寒暑平衡。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首联点明秋分时令,“南吕“为古乐十二律之一,对应八月,突出天高气爽的风貌。
颔联“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描绘秋分三候中的“雷始收声”,云散雷止,体现天地肃静。
颈联“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升华主题,强调秋分昼夜均分、寒暑平衡的自然规律,表达对和谐状态的赞叹。
“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尾联以雁南飞触发时光流逝的感慨,深化人生哲思。
该诗是唐代节气诗的典范,生动反映了古人对秋分的科学观察(如“雷收”“雁来”)与人文思考,体现了“阴阳相伴,昼夜均平”的传统节气理念。
作为秋分文化的载体,此诗被广泛引用,用于诠释秋分“均平”的哲学内涵,并成为研究唐代诗歌与节气关联的重要文本。
诗作展现了秋季特有的景色与氛围,写出季节变换与人心感受的微妙关联,语言简练,意象鲜明,通过白描手法传递秋分物候,兼具写实与抒情,被誉为“秋分诗中的绝妙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