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星期四 农历乙巳年七月廿七日

名人名言

【原文】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 洪应明 菜根谭

【大意】

一个人做了坏事而怕人知道,说明他还有羞耻之心,在恶性中还保留一点改过向善的良知。一个人做了一点善事,就急着让人知道,就证明他做善事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许,在他做善事时已经种下了伪善的祸根。


诗一首

子规

〔唐〕杜甫

峡里云安县,

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

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

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

故作傍人低。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229

【译注】

《子规》是杜甫流寓夔州期间所作,以子规啼声为线索,抒发了羁旅漂泊之愁与孤寂凄怆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幽邃,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首联“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勾勒了云安县的环境:群山夹峙中的小城,江边楼阁的飞檐如鸟翼般整齐。“峡”字既写实景,又暗示诗人身陷困厄之境。

颔联“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以闭合的山木与不绝的啼声营造压抑氛围——林木蔽天,日色难透,而子规哀鸣昼夜不息,视觉与听觉映射出诗人内心孤寂。

颈联“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写时空中的凄凉。“眇眇”谓春风细微难察,暗喻生机渺茫;“萧萧”强化夜色的萧瑟寒寂。春风本温暖,夜色本宁静,但在诗人耳目中,皆染上凄楚之色。

尾联直抒胸臆:“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客居之愁已不堪负荷,子规偏似知人心事,低声哀啼愈添悲怆。“故作”以拟人笔法赋予子规灵性,亦暗示诗人对命运的无奈。

诗中子规啼声是核心意象。其声自古关联“冤魂”与“思归”,杜甫借此暗喻自身漂泊思乡之痛。更巧妙的是,啼声“终日”不绝却“傍人低”,形成声音的持续与音量压抑之间的张力,恰似愁绪挥之不去又无处倾吐。此外,“山木合”的视觉压抑与“子规啼”的听觉冲击交织,构建出愁云惨淡的立体空间。

杜甫漂泊西南时期,安史之乱虽平,但藩镇割据未息,诗人老病孤舟,抱负难展。诗中的“客愁”不仅是羁旅之思,更渗透着家国残破、人生暮年的深悲。“子规”啼血亦视为诗人呕心沥血、忧国忧民的象征。

诗以浅语写深愁,借物象诉衷肠。于狭险山水间勾勒出孤寂感,于子规昼夜啼声中浓缩了半生漂泊之痛。杜甫将个人命运与自然意象融合使这首五律成为客愁主题的典范之作,更承载了乱世中文人生命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