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星期一 农历乙巳年七月廿四日
名人名言
【原文】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大意】
要严格约束自己,而处事要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
诗一首
客亭
秋窗犹曙色,
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
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
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
飘零任转蓬。
【译注】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秋,杜甫流落梓州(今四川三台)。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正要回头适逢徐知道在成都作乱而避往梓州,途中作此诗,写客亭秋景抒发心中感慨。
首联“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起笔“秋”字点出时节。秋日士人善感多思,更况身处时局纷乱有家难归中。“秋窗犹曙色”说窗外天色渐亮,“曙色”本含希望,诗人用一“犹”字,暗含别样心绪。诗人所见却是“落木”——在古诗里,人们描绘“落叶”,偏爱用“落木”,因“木”的象征意味更让人感到疏阔、寂寥与苍凉。“天风”即“秋风”,风的到来让落木飘飞,极易让人产生漂泊之感;风过枝丫的呜咽声,又带来听觉上的体验,秋风还能触动“冷意”,引发凄寒的心境。
颔联“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诗人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描绘的景致极具空间层次。“日出寒山外”,山峦带着“冷意”,朝阳透着“暖意”,形成了“温差”,让人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内心的寒凉。山外已然日出,仅隔一山的江面仍雾气笼罩,显得凄迷朦胧。眺望远方烟波浩渺,前路迷茫,诗人心中生出对故乡的思索、对前途的忧虑,以及对蜀中百姓的牵挂。
颈联“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是诗人用反语倾诉心中的哀怨。《尚书》有“野无遗贤,万邦咸宁”之说,这本是盛世征象。可宰相李林甫担心才华声望、功勋业绩超过他的人得到皇帝的宠爱,进而威胁自己的相位,多方排挤贤人,致使张九龄被罢免相位,且尤其忌恨擅长文辞的士人。唐玄宗想通过恩科选拔人才,李林甫却用“才俊在朝,野无遗贤,可喜可贺”之说讨好皇帝,借此断绝士人的仕途,杜甫也在其中。况且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曾自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圣朝无弃物”,为何像诗人这样极具才华的人,却落得“年老多病、沦为老翁”的境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是诗人对当时黑暗政治的辛辣讽刺。
尾联“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总括诗人年老体弱,在世间辗转飘零的状态。漂泊在外,见蓬草飞舞很容易生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感慨;四处飘零的诗人正如无根蓬草,而蓬草凋零又引出诗人年华迟暮壮志难酬的怅惘。
此诗以写景开篇,以抒情收尾。语言质朴却情意深厚,饱含着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世事的哀伤,也蕴含着羁旅漂泊的愁苦与对自身境遇的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