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星期二 农历乙巳年七月十八日

名人名言

【原文】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 老子 道经 第31章

【大意】

兵器是不祥之物,不为君子之所常用。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


诗一首

绝句漫兴九首 其八

〔唐〕杜甫

舍西柔桑叶可拈,

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

不放香醪如蜜甜。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227

【译注】

此诗写于杜甫流寓成都草堂时期(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后,诗人虽暂得栖身之所,但仍心系家国,感慨人生无常。本诗以夏日田园景象为切入点,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借酒消愁的复杂心境。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描绘草堂西侧桑叶柔嫩可摘、江边麦苗纤细茂盛的夏日景象。“柔桑”“细麦”暗含农事之趣,展现田园安宁之态。“可拈”“纤纤”用词细腻,既写物态之生机,又透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转折至抒情:春光倏忽而逝,转眼入夏,人生能有多少这般时光?“不放香醪如蜜甜”以反问语气道出借酒消愁之愿——既然时光易逝,何不饮一杯如蜜甜酒,暂得慰藉?其中“不放”二字隐含对现实的无奈,酒之“甜”与心之“苦”形成微妙的对比。

诗人以小见大,通过柔桑、细麦等细微景物,折射出季节流转与人生短暂的主题。诗人表达思想含蓄而深沉,表面写田园闲适,实则隐含乱世中诗人对生命的忧思(“人生几何”化用曹操《短歌行》意象,加重沧桑感)。

此诗语言质朴,用口语化表达(如“可拈”“不放”)贴近生活,却意蕴深远,体现杜诗“沉郁顿挫”中见真淳的风格。

诗人既陶醉于田园之趣,又无法真正超脱现实苦难。对酒“甜”的渴望,实则是寻求精神暂时的解脱,背后隐藏的是安史之乱后文人普遍存在的时空焦虑与生存困境。

这首诗是杜甫草堂时期“闲适”与“忧世”交织的典型写照,展现了其诗歌中一贯的人间关怀与生命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