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星期一 农历乙巳年七月初十

名人名言

【原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

【大意】

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而快乐。


诗一首

绝句漫兴九首 其二

〔唐〕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

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

夜来吹折数枝花。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227

【译注】

这组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夏之交,此诗为绝句漫兴九首第二首。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组诗之后。当时作者卜居成都草堂。此诗以浅近的语言寄托了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圣在日常生活中的哲思。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当时,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终于在成都暂时安定下来。但他仍心系天下,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的交织使其诗中常含复杂情愫。“漫兴”意为随兴而作,这组诗共九首,此为其二,主要描绘春景并抒发由此引发的感怀。

此诗通过嗔怪春风欺花来抒写情怀,情感深沉,表面是惜花,实为自伤:前两句“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强调桃李有主,墙低亦家,暗喻诗人虽漂泊(自称“野老”),仍竭力维护其微不足道的立足之地和尊严。后两句“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笔锋一转,写春风无情吹折花枝。诗人移情于物,“相欺得”将春风拟人化,仿佛连自然之风也欺他落魄,反映了诗人客居他乡、命运多舛的悲愤以及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

“野老墙低还似家”中的“家”,不仅指草堂,更象征乱世中微小而珍贵的安宁。墙低陋,却仍是寄托,因此春风破花如同摧毁了他暂时的精神慰藉。

全诗寓情于景,情景对立,借春风吹花之景,抒发心中积郁之情。以乐景与哀情形成对立,倍增其哀。“恰似春风相欺得”运用拟人化手法,将春风人格化,使其成为诗人埋怨的对象。明明是诗人自己恼春,却偏说春风欺人,手法巧妙,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此诗语言通俗而意蕴深厚。诗中“野老”、“相欺得”(“得”为唐人口语助词)质朴如白话,贴近生活,但蕴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杜甫这组《漫兴》绝句奇古跌宕,别具一格,打破了盛唐绝句常见的圆润工稳,受民歌《竹枝词》影响,采用拗体,不拘常格,形成了跌宕奇古的风格。此诗在格律上三句皆拗,不同常调,体现了杜甫的变革精神。

杜甫的《绝兴九首》在绝句发展史上有其独特地位。它突破了传统绝句的创作范式,融入了古体诗的散逸精神和民歌的清新气息,开拓了绝句的艺术表现领域。正如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所评:“杜子美《漫兴》诸绝句,有古《竹枝》意,跌宕奇古,超出诗人蹊径。”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看似写春日小景,实则以小见大,借物抒怀,寄托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和对生活的深切热爱与无奈。其语言平实却情感深挚,艺术手法高超,别具匠心,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以及作为“诗圣”关怀现实、心系家国的深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