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星期四 农历乙巳年闰六月廿八日

名人名言

【原文】

无为而无不为。

—— 老子 德经 第48章

【大意】

一切顺从自然规律办事,则天下没有办不成的事。


诗一首

春尽

〔唐〕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

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

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

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

清晨犹为到西园。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681

【译注】

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此篇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诗篇起首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甚至醉后还要继续喝,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把作者惜春的哀痛心情揭示了出来。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颔联转入写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片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传达了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和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细”“浮”“别”“断”“孤”等字眼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物境、心境与身境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

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人闲易有芳时恨”点出一个“闲”字,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中白白流过而无力挽回。这正是诗人面临家国之变而无所作为的沉痛告白。“地迥难招自古魂”,下联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为惜春而寄恨无穷。诗人想到:如有亲故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更叫人寂寞难堪。这种寂寥之感虽托诸“地迥”,但根本还在于缺乏知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偓此时的孤愤心情,同当年的陈子昂确有某种相通之处。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尾联转入抒情,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

此诗将叙述、描写、议论,紧密结合,描写景物形象。语言流畅优美,对仗工整。通篇扣住“春尽”抒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一层深一层加以抒发,而又自始至终不离开春尽时的景物,即景即情,浑然无迹,这是诗篇动人的力量所在。

全诗紧扣“春尽”抒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悲,确有沉挚动人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