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7 星期日 农历乙巳年闰六月廿四日
名人名言
【原文】
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
【大意】
在喧闹的环境中,仍能笃实地学习,才算是在心境上下了工夫。
诗一首
戏为六绝句 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
恐与齐梁作后尘。
【译注】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文坛呈现出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从古体走向近体也在过渡中,此诗的创作与当时诗坛的论争密切相关。
魏晋六朝是中国文学风格转变的重要阶段,文学逐渐从质朴走向华彩。然而,一些缺乏主见的“后生”走向了“好古遗近”的极端,盲目追随古人,全盘否定六朝文学,把攻击的目标指向了庾信和初唐四杰。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其后期作品风格沉郁,融合南北文风之长;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坛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后生”们却对他们的成就视而不见。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成了当时诗坛论争的焦点所在。
杜甫既是一位具备丰富创作实践,又具有高度理论素养的诗人,他崇尚真实,敢于表达对于诗歌创作的态度。《戏为六绝句》,以诗论诗,表达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看法,展现了他兼容并包的文学观念。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开宗明义鲜明地表达了杜甫的文学态度。“不薄今人”体现出对同时代诗人的尊重与肯定,他没有因时代的局限而贬低当下的文学创作,这种态度具有前瞻性。“爱古人”则表明他对古代文学传统的尊崇,古人的文学成就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清词丽句必为邻”强调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只要有清新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词句,都应加以学习借鉴,打破了古今界限,体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学观念,为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窃攀屈宋宜方驾”,他追求卓越的创作理想,毫不掩饰自己对屈原与宋玉的敬仰与追慕之情。屈原和宋玉是先秦时期的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情感真挚、想象丰富、辞藻华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杜甫渴望与他们并驾齐驱,不仅是对自身创作的高要求,更是对文学卓越境界的不懈追求,这是建立在对文学传统深刻理解与继承的基础之上的,激励着杜甫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在文学创作中达到更高的水平。
“恐与齐梁作后尘”,齐梁时期的文风以绮靡浮艳著称,过于注重形式的雕琢,忽视了内容的充实与思想的深度。杜甫警惕此不良文风,担心自己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把握好方向,就会陷入齐梁文风的泥潭。这反映出他对文学创作中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深刻思考。他认识到文学作品不能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更要有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意义。这种警惕性使得他在继承古代文学传统的同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此诗所体现的文学思想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一种正确对待文学传统与创新的范例,启示人们在文学创作中要广泛学习、博采众长,既要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这种文学批评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在健康、多元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诗诗句凝练,对比鲜明,既有劝诫,又有警示,展现了杜甫诗论的深刻性,对后世文学批评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