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2 星期二 农历乙巳年闰六月十九日
名人名言
【原文】
敌加于己,不得已而应之,谓之应兵,兵应者胜。利人土地,谓之贪兵,兵贪者败。此魏相论兵语也。然岂独用兵为然哉?凡人事之成败,皆当作如是观。
【大意】
敌人来攻击我,不得已而迎战者,叫做应兵,应兵一方容易获胜。贪图别人的土地而出兵占领者,叫做贪兵,贪兵一方定会失败。这是魏相论述兵法讲过的话。然而,只有用兵打仗才是这样吗?但凡人事的成败,都应当用这种观点来看待。
诗一首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注】
杜牧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常识,并暗示关键是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胜败兵家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包羞忍耻是男儿”,次句强调只有“包羞忍耻”才是一个男子汉。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呢?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他的老部下乌江亭长的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在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是说,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这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点。此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