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0 星期日 农历乙巳年闰六月十七日

名人名言

【原文】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之操。

—— 明 洪应明 菜根谭

【大意】

总是追求新奇、喜欢异端的人,最终往往缺乏远大的见识;而那些能够坚守清苦、独自行事的人,往往具备恒久不变的操守。


诗一首

浪淘沙九首 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28365

【译注】

此诗是刘禹锡《浪淘沙》组诗中的第七首,可能作于他被贬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诗人借钱塘江潮的壮阔景象,暗喻政治风云的变幻,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但仍坚韧不屈的精神。

本诗以雄浑的笔调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刘禹锡豪放的诗风。全诗动静相宜,语言凝练,既是对自然奇观的赞美,也隐含了诗人对人生起伏的深刻感悟。诗人以雄浑的笔触展现了潮水的磅礴气势,并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凸显大自然的壮美与变幻莫测。

钱塘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潮水涌来之时,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一大奇观。在这首诗中读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壮丽。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吼”字赋予潮水以生命力和震撼感,仿佛猛兽咆哮,极具听觉冲击力。由远及近的描写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江边,感受到了潮水逼近的威势。

次句“头高数丈触山回”描绘潮水达到顶峰时的壮观景象,浪头高耸如山,撞击岸石后回卷,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触山回”展现了潮水的力量与自然的对抗,极具动态美。

第三句“须臾却入海门去”,“须臾”突出潮水退去的迅捷,由动转静,形成节奏上的转折。“海门”指钱塘江入海口,潮水退去后留下空阔的江面,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

末句“卷起沙堆似雪堆”是说潮退后,江岸留下沙堆,在阳光下像瑞雪一样洁白,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这一静态描写与开篇的汹涌潮水形成反差,使全诗在壮阔中增添了一份静谧之美。

前两句写潮水汹涌的动态,后两句写退潮后的静态,动静结合,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第四句“卷起沙堆似雪堆”,“似雪堆”的比喻,使画面更加鲜明。全诗仅四句,语言凝炼,完整地展现了潮涨潮退的全过程,体现了刘禹锡高超的诗歌驾驭能力,展现了刘禹锡豪放的诗风。全诗动静相宜,语言凝练,既是对自然奇观的赞美,也隐含了诗人对人生起伏的深刻感悟。

全诗不事雕琢,把钱塘江大潮涨落的过程写得形象生动、震撼人心,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