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星期一 农历乙巳年闰六月十一日
名人名言
【原文】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大意】
对自己喜爱的人也要知道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也要知道他的优点。
诗一首
南湖
湖上微风入槛凉,
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
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
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
尽日相看忆楚乡。
【译注】
此诗约作于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春。公元841年(会昌元年),温庭筠自长安东归吴中。大约次年春天,由吴中游越中,此诗即抵达越中后所作。
此诗前三联均写舟中所见南湖景色,宛然一幅秀丽的湖上春景图,尾联由湖上景物引发对“楚乡”的思忆。
首联“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湖上微风”四字实为所有景物特征之根由。举凡“入槛凉”之触觉感受,“翻翻菱荇”“野船着岸”“水鸟带波”“浪花无际”之视觉感受,“芦叶有声”之听觉感受,均缘“湖上微波”而生。而“浪花无际”一句又暗递到尾联“忆楚乡”。盖因诗人之旧乡即在烟波浩渺之太湖滨,故见此“浪花无际”的南湖遂自然引起对“楚乡”之思忆。
诗人在遣词用字上颇见功力。颔联“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出句中的“野”字像是刻意凝练过才下笔的,其中透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蕴,诗人之所以客居他乡,正是被俗事所扰。其笔下多次出现类似这般适于隐逸的景物,可见他对野趣颇有眷恋。“偎”字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船轻倚着长满青草的湖岸时的温馨静谧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喜爱之情。对句的“带”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水鸟伴着余晖从水面飞掠而过的轻盈的动态美,使整幅画面活泼灵动。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颈联的“疑”“似”二字有传神之妙,以虚托实,更见南湖景色之美。“疑”字尤为传神,蒙蒙如雾霭之雨仍嫌太大,故用“疑”字更进一步的将雨“细”化,细到只能闻声,不能辨形的程度。此“疑”字的用法,词性未变,但却有形容词之效,极妙。
尾联“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由景入情,诗人因湖景联想到故乡太湖,抒发羁旅之思。
此诗风格清丽流美,写景如画,诗句于平淡之中见新奇,其中“水鸟”句和“芦叶”句尤为出色,宛然一幅颇富动态、明媚秀丽的春景图。
全诗语言精工凝练,风格清丽流美,写景如画,于平淡之中见新奇,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喜爱之情。《南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湖景,语言清新,意境悠远,展现了温庭筠山水诗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