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3 星期日 农历乙巳年闰六月初十

名人名言

【原文】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 商君书 定分

【大意】

法令就是人民的生命,治国的根本。


诗一首

闻笛

〔唐〕赵嘏

谁家吹笛画楼中?

断续声随断续风。

响遏行云横碧落,

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有桓子,

赋就一篇怀马融。

曲罢不知人在否,

余音嘹亮尚飘空。

【译注】

赵嘏的《闻笛》是一首描绘笛声之美的七言律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巧妙的用典,展现了笛声的悠扬与空灵。

“谁家吹笛画楼中?”诗以设问开篇,引人遐想,暗示笛声来自华美的楼阁,增添了神秘感。“断续声随断续风”,以“断续”二字摹写笛声的飘忽,与秋风交织,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听觉体验。

颔联上句“响遏行云横碧落”化用《列子·汤问》“响遏行云”典故,形容笛声高亢嘹亮,仿佛能阻遏流云横贯天际。“清和冷月到帘栊”则转入静谧,笛声如月光般清冷柔和,透过窗棂传入室内,形成视听交融的意境。

颈联用典故衬托笛声之妙。上句“兴来三弄有桓子”,引用东晋桓伊为王徽之吹奏《梅花三弄》的典故,赞美笛声如桓伊般高超。下句“赋就一篇怀马融”,则联想到东汉马融的《长笛赋》。马融少有才俊,博通经籍,著有《笛赋》。此处提到马融,表达了作者对马融及其相关作品的怀念与联想,暗示诗人欲以文字记录笛声之美,却自谦才力不及。

尾联“曲罢不知人在否”呼应首联的“谁家”,笛声停歇后,吹笛者已杳然无踪,给人留下无限遐想。“余音嘹亮尚飘空”以“余音”作结,表达对于余音绕梁的怅惘。余韵悠长,使全诗在空灵中收束,令人回味无穷。

此诗前两联实写笛声的听觉感受,后两联虚用典故,拓展意境,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既有“响遏行云”的壮阔,又有“清和冷月”的幽静,形成对比。桓伊、马融的典故不着痕迹,既赞美笛声,又增添了文化底蕴。全诗在赞美笛声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怅惘。笛声虽美,却不知吹笛者何人,余音虽在,人已无踪,暗含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慨。

此诗构思精巧,意象清幽,用典贴切,展现了晚唐诗歌的细腻与含蓄,是一首颇具艺术魅力的咏笛佳作,给人以真实的艺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