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星期六 农历乙巳年六月十八日
名人名言
【原文】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大意】
做人宁可显得笨拙,不可太显露聪明,宁可收敛拘谨,不可锋芒毕露,宁可踌躇退缩,不可贸然前行。
诗一首
秋兴八首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译注】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时的作品。这八首诗感情充沛而深挚,结构严密而完整,词采高华而丰丽,声韵宏畅而铿锵,气象雄浑而沉郁,是杜甫晚年精心创作的组诗之一,是曾被人评为“真足虎视词坛、独步当世”的杰作。
一般认为,杜甫入蜀后生活比较安定,其实这是相对于他前期生活的颠沛流离而言,实际上安史变乱也波及蜀地,杜甫的生活仍困顿艰难。再加上他的知交故友和政治上的靠山如王维、李白、高适、苏源明、郑虔、房琯、严武等也都相继去世,零落殆尽。而诗人的身体又极差,肺病、疟疾、风湿、糖尿等病交相攻逼,诗人内心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秋兴》之“兴”,就是“感兴”、“遣兴”的意思。这组诗, 因“秋”而“感兴”,借“秋”而“遣兴”,以抒发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人民灾难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京都故国的怀恋,对知交故友的哀痛,对自身羁旅的怅惘,对功名不就、仕途坎坷的怨愤等等,所有这些复杂的感情,都融铸在这组不朽的诗歌中。秋景是遣兴的出发点,是手段;遣兴是秋景的归宿,是目的。所以全诗将重点落在“兴”字上。
第二首通过夔州的晚景写诗人想望长安和功名无望的怨愤心情,上一首的结句是“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一首起句即以“夔府孤城落日斜”紧扣之,由此可见这组诗上下首之间的过渡之自然,接榫之严密。以“高”与“孤”来修饰“城”字,显示夔州是一座地势高迥而荒僻的山城,并以此来烘托强调诗人长期羁旅的孤寂心情。在落日斜晖之中,诗人站在高迥荒僻的山城上久久地伫望,心神已飞向长安,所以下句说“每依北斗望京华”。“每”字说明诗人没有一天不是如此, 可见诗人对故国怀念之深。
颔联“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这里运用了典故,“听猿”句化用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啼本就容易引发人的哀愁,诗人在此处听到猿啼更是潸然泪下,“实下”二字强调了诗人情感的真挚和强烈。“奉使虚随八月槎”,传说汉代张骞曾乘坐木筏来往于天河,这里诗人以张骞自比,说自己奉使出行却无功而返,“虚随”二字透露出诗人的失落和无奈。
颈联“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画省香炉”指在尚书省中任职时的荣耀,然而现在诗人却只能在这偏远的山城中,卧病在床,与曾经的荣耀隔绝,“违伏枕”表现出诗人对过去官场生活的怀念以及现在处境的凄凉。“山楼粉堞隐悲笳”,山城的城墙上隐隐传来悲凉的笳声,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孤寂和诗人内心的哀愁。
尾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诗人将目光从远处收回,聚焦到眼前的石上藤萝月和洲前芦荻花。明月依旧,芦花瑟瑟,景色依旧美丽,但在诗人眼中却充满了凄凉。时光悄然流逝,而自己却在这孤城中虚度光阴,壮志未酬,这种感慨在这静谧的夜景中愈发深沉。
整首诗通过描写夔州的景色、典故的运用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对长安的思念、仕途的坎坷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