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星期二 农历乙巳年六月十四日
名人名言
【原文】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大意】
君子以没有好的修养为耻,而不以被人污蔑为耻。
诗一首
感遇十二首 其二
孤鸿海上来,
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
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
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
弋者何所慕!
【译注】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遂作《感遇十二首》,此其四,暗寓作者遭际与感受。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及其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侧见”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纵然翡翠鸟气焰嚣张,但孤鸿却不屑正视。
后六句为第二层,前两句“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从翡翠鸟骄横的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句。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从背后打来的金弹吗?接着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愈易成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羡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一时的失意,这引发了最后两句:“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孤鸿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暗寓诗人不羡慕荣贵,决意隐退的情怀,衬托出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
作者从对比的角度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来自浩瀚大海,一守着小小池潢。小巧的翠鸟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此诗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超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