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星期一 农历乙巳年六月十三日
名人名言
【原文】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大意】
圣人的准则是,要有所作为,但决不与人争抢。
诗一首
哭李商隐 其二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
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
又送文星入夜台。
【译注】
据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一诗中“年少因何有旅愁”的诗句推测,崔珏大约是李商隐一位年轻的诗友。李死后崔珏写了《哭李商隐》二首,此其二。可以看出二者绝非泛泛之交。崔珏这两首诗对李商隐作出了高度评价,对其才华绝代而不为世用,壮志凌云却英年早逝的遭遇深致同情,对当时压抑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这种生死不渝的交情,辨诬雪冤的胆识令人钦佩!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首联总评李商隐坎坷人生。李学富五车,才高万丈,欲回天地,志可凌云,在晚唐,可以说无出其右者。然而“古来才命两相妨” (李商隐《有感》)。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党争激烈的岁月,他“徒嗟好章句,无力致前途” (喻凫《赠李商隐》 ) ,夙愿未偿,抱负难伸,终于抑郁而死于郑州,年仅四十六岁,岂不令人浩叹! “虚负”与“凌云万丈才” ,“未曾开”与“一生襟抱” ,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讥世之意,惜才之情,已曲曲传出。颔联哭悼亡友英年早逝: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李商隐曾以春尽花落中飘荡巧啭伤春悲啼的流莺自比其无枝可依(见《流莺》);也曾用《庄子·秋水》中“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雏自喻其光明淡泊的节操(见《安定城楼》) 。崔珏在此暗用李诗,又加以变化,绘出一幅百花凋残,众鸟悲啼,翠竹枯死,梧桐衰萎的画面,渲染才人辞世,万物失色,巨星殒落,天地同悲的凄凉氛围,抒发自己的哀伤。亡友今何在?凤鸟已长逝,两耳所闻,双目所见,悲不忍闻,惨不忍睹。此联寄情于景,以景言情,极为感人。
颈联笔锋一转,先以良马为喻,追究亡友生世坎坷的原因;续以绝弦之典寄托痛失良友的哀思。“良马足因无主踠” ,将李商隐比作日行千里的骏马,但终因生不逢时,世无伯乐,只能足踠膝折,“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 (韩愈《杂说》) 。究其原因除社会黑暗,君主昏庸,又能何求?在同题之作中,崔珏“风雨已吹灯烛灭”的诗句,把李商隐之死归结为政治上狂风恶雨的摧残,与“良马”句是同一意蕴。“旧交心为绝弦哀”,暗用春秋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能知音,子期死,伯牙绝弦罢弹的典故,抒发旧交在得知李商隐兰摧玉折之后所产生的痛失知音、心泣齿寒之感。李商隐如珠沉沧海,玉埋蓝田,老友心为之摧,肠为之断,此生死不渝的交情弥足珍贵。作者巧用比喻,妙运典故,抒发哀痛之情,悲凄动人。
末联“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表面是说:再不要悲叹九泉之下不见日月星三光了,现在尘世上不是为幽冥间送去了一颗光焰万丈的文曲星吗?诗人正话反说,以安慰语寄托哀愤情,宣泄对摧残人才的黑暗社会的愤怒,表达失去知音后回肠九转,悲恸欲绝的心情。所谓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嘻笑之怒,甚于裂眦,此之谓也。
此诗因情而写,所写皆情,字字血泪,声声恸哭,言有尽而情不可终。万种哀思,一片冰心,处处可闻,历历如现,令人不忍卒读,掩卷伤情。此人生有限友情长存之明证。李商隐若泉下有知,定当欣慰不已,浩然长叹: “知我者,崔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