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星期四 农历乙巳年六月初九

名人名言

【原文】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 老子 德经 第72章

【大意】

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显耀自己,有自爱之心而不自以为高贵。


诗一首

自沙县抵龙溪县 值泉州军过后村 落皆空因有一绝

〔唐〕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

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

不见人烟空见花。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681

【译注】

这首诗写于唐亡后不久的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诗中所描写的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正是唐末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的真实写照。作者以“村破”反映社会的残破,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位经历了唐朝覆灭的晚唐大臣,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无奈。

“水自潺湲日自斜”首句从溪水和夕阳落笔。溪水照旧潺湲流淌,夕阳也依旧照射着大地。与诗题和诗文的后三句联系起来,给溪水和夕阳涂上了悲哀的色采。诗中一连用了两个“自”字,更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水自潺湲”说明经过战乱,河上无人行船,河水也只有空自流淌。太阳东起西落,似乎与人事没有关系,也只好空“自斜”。

第二句“尽无鸡犬有鸣鸦”从听觉来写,这里没有鸡鸣犬吠之声,一片死寂,不时传来的是乌鸦的叫声。诗人在这里用一“无”字和一个“有”字作对比,突出了村落的冷落凄苦。

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杳无人烟的村落。“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在这夕阳斜照的时刻,“千村万落”,见不到一缕炊烟。诗人想到了寒食节——可这时并不是寒食节,是兵灾人祸洗劫了村庄。这里写出了兵灾面积之大,灾情之深。在这毫无生气的荒野上,却点缀着几朵野花,给这死寂又增加了几分凄凉的色调。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主要的是衬托与用字,同时写“有”又写“无”,以“有”衬“无”,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沿路看到的村庄“有鸣鸦”而“无鸡犬 ”。“不见”“人烟”,只见几朵野花。一“有”一“无”,一“见”一“不见”,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惨景展现在人们眼前。衬托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法。以丑衬美,美者更美;以动衬静,静者更静;同样 ,以“有”衬“无”,也可以使 “无”更显得一无所有,如果说,杜甫的《春望》是含蓄之美,那么,这首诗则有衬托之妙。

古代诗人喜用“自”、“空”二字,常把这两个字用在同一联的上下句形成对仗。例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许浑《旅夜怀远客》)此诗也用了这两个字 ,可是用法独特 ,另具韵味。他似乎觉得用一个“自”字份量不够,所以在首句一连用了两个“自”字。他并不把“自”与“空”对仗,而是在末句用了个“空”字 。“水自潺湲日自斜”这两个“自”字,和 “不见人烟空见花”的“见”字,两相呼应,呈现出当时农村的一派荒凉,既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怒之情表达了出来。

此诗饱含感伤描写了战乱后农村悲惨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藩镇割据罪恶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