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9 星期日 农历乙巳年六月初五
名人名言
【原文】
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
【大意】
不因为胜利而过度喜悦,不因为失败而过度悲伤。
诗一首
洛桥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译注】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初年(806年),当时孟郊随河南尹郑余庆为水路转运从事,试协律郎。自此他定居于洛阳立德坊。此诗题名《洛桥晚望》,突出的是一个“望”字。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诗的一、二句是说,天津桥下的冰刚结不久,洛阳的大道上几乎没有了行人。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三、四句是说,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四句诗写所见之景,然而前三句境界与末句的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光秃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了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现了盎然的意趣。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是为积雪张本;写人行绝,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后的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在明净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了惊人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巧妙地添加了“直见”二字,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天空与山峦,月华与雪光,交相辉映,上下通明,一片银白。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
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奇在结尾。最后一句将视线延伸到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显示出盎然的意趣,通过前后映衬,积攒力量,造成气势,以警语结束全篇,有画龙点睛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