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4 星期二 农历乙巳年五月廿九日
名人名言
【原文】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大意】
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诗一首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注】
此诗创作时间不详。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应友人之请而作。有人认为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诗题即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明月对于人间是个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大有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见出,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而倍有诗味。“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人停杯凝思: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有的呢?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有史以来,有多少人想飞升月宫,以求长生不老,但都没能实现;而明月却依旧用万里清辉普照人间,伴随着世代繁衍生息的人们。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是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而“绿烟灭尽”尤有点染之功,写出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露出娇面。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只见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于西天云海隐没,如此循环往复,踪迹实难推测。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中白兔年复一年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谁来陪伴?
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前二句基础上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之时,月光能常照杯中,使我能尽享人间的美好岁月。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极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