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星期二 农历乙巳年四月十六日
名人名言
【原文】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於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
【大意】
以仁爱治国者博爱天下,以智慧治国者防患于未然,不仁不智者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诗一首
日暮
牛羊下来久,
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
何须花烬繁。
【译注】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天,杜甫在夔州瀼西东屯居住。这是个环境很美的村庄,地势平坦,溪水环绕,草木繁茂,山壁耸立,到了黄昏时分,整个村庄变得格外寂静祥和,触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面对眼前景象,作者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首联“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是说,一群群牛羊,从田野归来许久;家家户户,都各自闭上了柴门。这是写山村暮景。“久”字说明行走悠闲。各家各户的柴门都已经关上。天地安静下来,等待着进入黑夜。此处化用了《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诗境。两句十字,字字平凡,句法自然,却能闻到家的气味。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可是这并不是作者的家乡。这两句深藏着悲郁。一个“自”字,极言“风月”和“清夜”与己无关。使读者感到了作者情绪从抑郁到克制后的回转和平息。上两句是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这两句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温馨和凄凉互相映衬,使得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内心难以平静的作者陷入了更深夜色。他在岩石的阴影中,听到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脚下的草根凝着露水,打湿了鞋子。仔细看时,它们一粒一粒沾在草叶上,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作者将词序有意倒置。按照意思句子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调换后,声调更加铿锵,使得“石”与“泉”、“草”与“露“的连接更为紧密,融为一体。原本无奇的句子变得更有韵味,凝结出一片凄清的意境。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花烬”指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说。诗人在明亮的灯光下,看着自己花白的头发,觉得自己已到暮年,心中充满了忧伤,此时对于所谓的“喜兆”已不在意,所以发出“何须花烬繁”的感慨,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超脱的心境。
此诗本是写景,却让读者觉得有化不开的凄凉和悲郁在里面。对人生迟暮的感慨,对故国难归的悲哀,荡漾在景色描写中,因而分外含蓄无垠。情景交融,含而不露,有深绵婉转的姿态,句句读来,令读者感到口角噙香,余味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