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星期三 农历乙巳年四月初三

名人名言

【原文】

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 左传 昭公十三年

【大意】

帮助困难的人毫不倦怠,追求善行从不满足。


诗一首

江行无题一百首·其六十八

〔唐〕钱珝

咫尺愁风雨,

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

犹有六朝僧。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712

【译注】

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将题中“江行”之意镶嵌其中,但未明说,只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手法。“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匡庐”即指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登”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庐山脚下,却为风雨所阻,不能登山。“不可登”三字写出了使人生愁的“风雨”之势,“愁”字透出了诗人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不可登”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道出了当时当地特定场景,下笔非常简巧。

一般说来,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作者多从写形或绘色方面去驰骋彩笔;此诗另辟蹊径,以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诗的意境:“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庐山为南朝佛教胜地,当时山中多名僧大师寄迹其间。这些往事陈迹,成了诗人联想的纽带。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这一副奇幻莫测的景象使诗人浮想联翩:那匡庐深处,烟霞洞窟,也许仍有六朝高僧在隐身栖息吧?此种迹近幻化、亦真亦幻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庐的神奇色彩。庐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诗人却“只疑”佛窟高僧,可见情致的高远和诗思的飘渺。 第三句中的“疑”字写出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的或隐或现的感觉,使读者产生意境“高古”的联想。“只疑”和“犹有”之间,一开一阖,在虚幻的想象中渗入似乎真实的判断,更显情趣盎然。

此诗以疑似的想象,再现了诗人内心的高远情致。在写法上,以淡淡的水墨渲染烟雾迷蒙的云水,虚虚实实,将庐山写得扑朔迷离,从而取代了从正面写山的有形笔墨,确可被视为山水诗中别具神情的一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