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星期三 农历乙巳年三月初五

名人名言

【原文】

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

—— 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

【大意】

因伤感愤恨而自杀的人,不能算是勇敢的表现。此句劝勉人们不要因为生活中的某些挫折就走上绝路,这绝非明智之举。


诗一首

新秋夜寄诸弟

〔唐〕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

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

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

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

颜鬓已蹉跎。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188

【译注】

此诗作于公元783年(唐建中四年),当时韦应物四十七岁。这年初夏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诗人籍贯长安,原在中央任职,所以常和诸弟栖游共处;今虽升迁,但远在外郡,秋来十分思念诸弟,因感秋而有此作。

首二句言新秋,但从中已流露思弟之苦:“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俱”字从两地落笔,点出与诸弟相思难会之苦;而在秋风萧索之夕,更从季候中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共星河”反衬出除“星河”而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过去。昔日在京,携手同游,文津共渡,诗文同赏,无话不论,何等欢欣;而今“共望”的,却只“星河”在天。一个“共”字,反衬出诗人寂寞之感,透出诗人忆昔之情。思归之心暗藏于字面之后。

三、四句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明显:“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便引起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高梧”对“空斋”,虽为衙署实有之景,却正契合着诗人心境空寂之情;“一叶下”对“秋思多”,表面是因果关系的对仗,因“叶下”而生“归思”,而实则是因“归思多”才更注意节候之变,由此衬出思念诸弟之殷切。

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勤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因而接下去写道“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朝廷刚刚对我委以重任,我担心不能解除人民疾苦,况且自己身体也不是太好。此为递进之语,为尾联内容转折作铺垫。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意思是一定要好好勤政爱民,切不可因思念诸弟而使岁月蹉跎。

此诗语言浅近,感情深挚,把个人小事置于从政大事之下,体现了一位清官应有的思想品格。诗虽是古体,但诗句清丽,对仗工稳,情深而又不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