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星期二 农历乙巳年二月廿六日

名人名言

【原文】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无知。

—— 宋 晁说之

【大意】

不积极思索,所以有困惑;不努力追求,所以没有成就;不虚心请教,所以不能增加知识。


诗一首

秋夜曲

〔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367

【译注】

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

这首七绝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开头两句“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的心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云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写出了秋夜的漫长、寂静和清冷。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第三句“秋逼暗虫通夕响”中的“逼”字下得极妙,它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这里的“暗虫”虽然很难说是对戍夫的一种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号的声音,的确使这位少妇感到天气变凉了,联想到了远在边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还很单薄,该赶快寄衣服给他了。所以末句才发出了“征衣未寄莫飞霜”的乞求。第四句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写出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