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 星期一 农历乙巳年正月二十日

名人名言

【原文】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

国语 晋语 郭偃论治国之难易

【大意】

往往在你觉得是轻而易举的时候,困难也就跟着来了。(难和易是相对的,当认为一件事轻而易举时就容易产生轻视心理,这样以来,事情往往做不好。)


诗一首

安贫

〔唐〕韩偓

手风慵展八行书,

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

案头筠管长蒲卢。

谋身拙为安蛇足,

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

未知谁拟试齐竽。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681

【译注】

公元911年(乾化元年)韩偓定居闽南泉州南安县。此诗大约写在他定居南安的第二年。韩偓晚年生活寂寥而又不忘国事,心情郁闷。以“安贫”作题,有自慰自劝之意。这里的“贫”不光指经济上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失意。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手风”和“眼暗”写自己的病体。“慵展”和“休寻”,写自己索寞的情怀。信懒得写意味着交游屏绝;棋不愿摸,意味着机心泯灭。寥寥十四个字把贫病潦倒、无所事事的情味表达了出来,点明诗题“安贫”。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安贫”题旨。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蒲卢又名蜾蠃,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两句意思是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埃尘在窗前日光下浮动,而案头毛笔由于长久搁置不用,笔筒里竟然孵化出了细腰蜂。此联写景刻画入微,与前面所说的“慵展”、“休寻”的懒散生活贴合,将诗人老病颓唐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安蛇足”即“画蛇添足”。“捋虎须”比喻诗人忠于唐王室,敢于与权倾朝野的篡逆之臣进行抗争。本联以表面上的谦逊之辞,叙述了诗人舍身为国的壮烈情怀。句中前后两次用典,有刚直不阿的气势,反映了诗人作为唐王朝忠臣节士的形象。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则又折回眼前空虚寂寥的处境。“举世可能无默识”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感慨,感慨世人都没有去认真思考、认识某些关键问题,对世人缺乏深刻洞察力或关注度的叹息。试齐竽,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有位不会吹的南郭处士也混在乐队里装样子,骗取一份俸禄。后愍王继立,喜欢听人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之夭夭。这里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像齐愍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逐一判别,合理使用。整联是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问:世界上怎会无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质问中带有希望,而更多是无奈的感慨: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辞婉。

本诗题作“安贫”,而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贯串于诗人晚年生活中的这一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复杂心理都在诗里得到了生动的反映,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诗歌外形颓放而内蕴苍劲,律对工整而用笔浑洒,体现了诗人后期创作格调的日趋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