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6 星期日 农历乙巳年正月十九日

名人名言

【原文】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周书 列传 卷四十五

【大意】

教读经书的老师容易找,而教做人道理的老师很难得。(老师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所以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更需要具备高尚的教育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为人师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一首

送僧归日本

〔唐〕钱起

上国随缘住,

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

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

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

万里眼中明。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237

【译注】

唐代国势强盛,日本派了不少遣唐使到中国,还有不少僧人同来学习文化技艺,求取佛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这首诗是作者赠送给即将回国的僧人的,当时诗人在长安。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诗起笔突兀,本是送别,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恍惚状态,以衬托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颔颈两联。

颔联“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浮天”状海路之遥远,海面之广阔,寓含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不忘法事修行,月下坐禅,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

尾联“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用“一灯”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

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拓宽了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全诗前写日本僧人来华,后写日本僧人回国,诗中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紧扣送僧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全诗遣词造句融洽自然,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