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1 星期二 农历乙巳年正月十四日
名人名言
【原文】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大意】
不通过学习而能自己知道的,不去请教他人而能自己通晓的,从古到今没有这样的事。(此句强调了“学”和“问”的重要性,向有广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请教,可以很快了解和掌握广泛而复杂的知识。)
诗一首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译注】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有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庞大,异域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一去不再生还。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苍凉悲壮的意境。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无休止的战争使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邑”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却跟“戍客”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思妇的情思和她们的叹息,在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显得格外深沉。
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边之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胸怀的自然流露。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而这首写关山月的诗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