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9 星期日 农历乙巳年正月十二日
名人名言
【原文】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大意】
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借用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诗一首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注】
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4年),李商隐应试不中,投靠时任华州刺史的崔戎。崔戎对李商隐提拔照顾,有知遇之恩。可惜崔戎任兖海观察使不到一年时间就病故了,李商隐失去了依靠。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和崔衮是李商隐的表兄弟,与李商隐情同手足,情深义重。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旅宿一骆姓人家园亭,怀念远隔重城的崔雍和崔衮兄弟,写下了这首富有情韵的小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首句描写骆氏亭的景色。园亭里竹林环绕,一场秋雨过后,景物焕然一新,空气令人惬意。清澄的湖水和翠绿的修竹把亭子映衬得格外雅致。“无尘”和“清”表明诗人置身其间有远离尘嚣之感。幽静的环境使人恬然自适;但对有所思念的人来说却往往会引起思绪。由清幽的景色到别后的思念虽有跳跃,却并不突兀,因为景与情总是相连的。
第二句“相思迢递隔重城”。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长安相距遥远,中间隔着层层高城。诗人的思念之情悠然越过城墙飞向友人所在的长安。
“秋阴不散霜飞晚”,第三句又回到了眼前景物上来。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阴霾孕育着雨意,霜也下得晚了。天阴欲雨,四望迷茫,本来因思念而不寐的诗人心情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又更增思念。
末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意思是:留下满池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淅沥的秋雨,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的响声。枯荷给人以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对于一个旅宿思友、永夜不寐之人,却能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寥,所以反深幸枯荷之“留”。这一诗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受,通过“残荷”与“雨声”的组合,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而略带寂寥的氛围,蕴含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人生境遇的思索,对崔氏兄弟的怀念和惦记等,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共鸣。
此诗以景结情,不仅是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使声、景、情三者合而为一,收到了余音缭绕之致,使诗歌境象迷茫,含隐深曲,耐人寻味。
这首诗虽然写秋亭夜雨景色,历历如画,但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诗中“相思”二字显露端倪;后两句含有彻夜不眠之意。此诗以景寓情,思友之情暗寓其中,与诗题中“寄怀”二字吻合。本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蕴涵其中的心境极为深远,有待读者自己耐心品味。
全诗用笔极为简练,仅以竹坞、亭槛、流水、枯荷、雨声等极其普通的词语勾勒出了清幽的意境,把诗人对崔雍、崔衮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心及自己的寂寥之感含蓄地传达了出来,意景清秀,蕴涵深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