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7 星期五 农历乙巳年正月初十

名人名言

【原文】

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说苑 建本

【大意】

鱼儿凭借于水,鸟儿凭借于风,草木生长凭借时机。(成大事者必须要学会审时审度,顺势而为。)


诗一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227

【译注】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闻此消息欣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归里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第一句叙事点题,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的喜悦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句,但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剑外忽传收蓟北”,首句起势迅猛,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辛,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原因就是“蓟北”未收,安史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捷报在“初闻”时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感情。“蓟北”收,战乱息,乾坤疮痍和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抑制。这“初闻”捷报之复杂感情,如用散文则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两个连续的动作,有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儿。“却看”即“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消失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快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儿“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此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在句内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从读者眼前闪过,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本诗叙写了诗人听到官方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欢欣鼓舞,收拾行装立即还乡,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