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1 星期六 农历乙巳年正月初四

名人名言

【原文】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中庸 廿六章

【大意】

博大厚德,因此就能够承载万物;高洁明彻,因而就能够照耀万物;昭垂永远,所以就能够养育、成就万物。


诗一首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539

【译注】

诗题作《夜雨寄北》,“北”是指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此诗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晏媄去世之后,因而此诗不是“寄内”之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然而从诗的内容来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是更加确切一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实写眼前之景和心中之事。诗人羁旅巴山,对方来信询问归期,诗人却难以确定,这种无奈通过一问一答体现了出来。简单的问答,包含着诗人内心的愧疚和无奈,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浓厚的思乡念亲之情。诗人远离家乡和亲人,这种思念在巴山的雨夜之中更加强烈。“巴山夜雨涨秋池”不仅是在写自然景象,更是诗人内心愁绪的表达。淅淅沥沥的夜雨和涨满秋池的雨水,就像诗人满溢的思念和无法归家的惆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写未来的情景。诗人想象并期盼着与对方相聚后,在西窗之下秉烛夜谈,一起回忆此时巴山的夜雨。“何当”体现出诗人强烈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这与当下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出思念的急切。这种时空的转换,从当下的分离之苦,一下子跳跃到未来重逢的温馨,虚实相生,让思念之情更加深沉。

此诗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质朴的文字中蕴含深情。如“涨”字,生动地描绘出夜雨之大和池塘水涨的画面,烘托出愁思之浓。“共剪西窗烛”体现出二者之间友情的亲密,让人感受到了温馨的氛围。

四句诗明白如话,却是十分曲折深婉,含蓄隽永,读之令人深感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