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7 星期一 农历甲辰年腊月廿八日
名人名言
【原文】
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大意】
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即使勇武有力,也一定会受到挫折。(此句勉励人们,应该自小就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不断地向自己的目标奋进。)
诗一首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
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
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
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
更堪江上鼓鼙声。
【译注】
《全唐诗》于此篇题下注“至德中作”,时当在唐朝安史之乱前期。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曾作客鄱阳,南行途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此诗。
首联“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写“晚次鄂州”的心情。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又是逆行,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江而上,经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心情,用笔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诗人在战乱中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了汉阳城不禁喜从中来。“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二句看似平常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倾诉着旅途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写“晚次鄂州”的情景。诗人简笔勾勒船舱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酣然入梦,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知是夜半涨起了江潮。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添了枯涩乏味的感受。
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人两鬓染霜;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三湘”,是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秋风起,落叶纷飞,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苦,真可谓愁肠百结动人肺腑。
尾联“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直陈诗人感慨。“旧业“指家中原有产业,它已随着战乱化为乌有。“鼓鼙”借指战乱,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战鼓之声?其言外之意是: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不再碰上兵灾。倘若真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虽然只写了诗人自己在旅程中的一个片段,却通过诗人自己的亲身感受,极力渲染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有“一叶知秋”的效果。全诗淡雅含蓄,平易炽热,读来舒畅自若,饶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