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9 星期日 农历甲辰年腊月二十日
名人名言
【原文】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大意】
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得到治理。(伪:人为的。此句体现了古代的一种比较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万物是在天地交合的状态下自然地生长出来的,矛盾是促使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动力。)
诗一首
秋雨叹三首 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
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
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
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
泥污后土何时干?
【译注】
《秋雨叹》第三首从描写广阔的外界回到了自己的斗室。
“长安布衣谁比数”,少陵多有自称“布衣”、“野老”之辞,实不甘也。
“反锁衡门守环堵”亦是绝望之举,路穷则独守一隅,其实也不过是暂时避世,避开内心纠结无解的困愕。将烦忧锁在门外茫茫世界,门内作者的心还念念不忘欲与其汇合。
“老夫不出长蓬蒿”,久雨不能出门,外面长满了蓬蒿,相比隐居的寂寞无聊,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风雨中无忧无虑奔跑嬉戏的孩子们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色:“稚子无忧走风雨”。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给人以忧虑的增长:如此单纯的孩子未来能否承受多重的阴霾?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外界的雨声和寒意又唤起心中恒久的幽灵,欲奋翅高飞而又深觉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无奈而于末尾哀怨:“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仇兆鳌之《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杜诗中末句常作此等疑问,他一生都似在这种焦虑等待中度过。
第三首换了一个韵部,正好是“雨”和“干”两个韵脚字,一个表生厌,一个表期盼,恰当地与内容结合了起来。另外,首句和尾句都用问句,诗人心里充满了困惑,找不到出路,对人生有很多疑问。浦起龙说“三叹皆寓言”,并认为本篇的结尾是“结意更远,日晦而土污,主德掩而庶事堕矣。推极言之,亦岂徒为一生叹哉”。
诗中前四句写雨天难以出门,事实上是穷愁潦倒所致,隐含无人帮助无人可怜之意。“稚子”一句写景如画,孩子们在雨中跑着玩耍,根本不知道生活的忧虑,反衬了“老夫”忧虑之深沉,也是借景抒情。“雨声”两句用平常的语言准确地写出了秋雨的特点,“飕飕”传其声,“催”字逼迫着人,更使人心寒。借胡雁难以高飞而寄托人生的艰难。
第三首诗自伤穷困潦倒兼叹民困难苏,有“长夜漫漫何时旦”之感。全诗语言委婉寓意深切,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堪称“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