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6 星期四 农历甲辰年腊月十七日
名人名言
【原文】
得不为喜,去不为恨。
【大意】
得到了并不过分欢喜,丢弃了也不觉得遗憾。(得:有所得,指得到官禄富贵。去:有所失,指离开官位,失去富贵。此句表明了一种超然平和的心态,强调了在得失中保持淡定和坦然。)
诗一首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
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
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
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
当与梦时同。
【译注】
此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诗以疑问入笔,表现出作者于孔子像前谦恭行礼,心中感慨万千喃喃自语之状。作者着笔于“叹”“嗟”“伤”“怨”,写出了自己对孔子虽“叹”实“赞”之情,既表达了自己对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叹息,又赞扬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超凡脱俗的用世精神,发人深省。
首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这句诗高度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功绩和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景仰和钦佩。
颔联“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承接上句,赞叹了孔子的旧居,含蓄地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佩之情,同时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孔子一样承载万民兴衰于双肩。
颈联“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借孔子自叹命运不济,生不逢时,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再现了孔子当年的孤寂,唤起对孔子的同情,表明作者决意推行仁政,以告慰孔子泉下亡灵。
尾联“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既是孔子“昨日”的梦想,也是“今日”的现实。作者满怀慰藉之情,祭拜于孔子的灵前,不论是感伤,还是哀怨,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对孔子的赞美中,以“与梦同”表达了自己对孔子梦想终于实现的欣慰之情。
孔子一生经历坎坷,此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再叹惜,最后两句再叹美。全诗命意构思严正得体,比一般的咏叹诗颇显境界之大,立意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