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3 星期一 农历甲辰年腊月十四日

名人名言

【原文】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

—— 大戴礼记 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大意】

言谈时必须有中心思想;行动时必须有法则;与人亲近必须有正确的方式。(主:指中心。亲:近。方:道。此句说明与人言谈、为人处世、与人亲近,要有一定的原则,不可超越底线。)


诗一首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858

【译注】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草木茂盛,一个“铺”字给人以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视铺垫了一个场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牧童吹笛声传达出来了。笛声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非确指,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不脱蓑衣卧月明”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一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只把所见如实地写下来,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牧童》一诗,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的向往,委婉劝说钟傅早日离开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诗中牧童以智者的化身出现,未必真是牧童。

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