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1 星期二 农历甲辰年腊月初一

名人名言

【原文】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能处其任。

资治通鉴·魏纪

【大意】

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时,能使有才之人竭尽全力,而不让不学无术之人白白占用位子。


诗一首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

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

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

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

明日岁华新。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679

【译注】

此诗写诗人避乱流漓巴蜀,旅途中适逢新春之夜的孤独心情。文字直朴,道情细腻,读之如凄风冷雨,飒然而至。首联即对仗,首句言地,次句点人,气象阔达。颔联写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远离亲人与仆童成了至交,烘托一个独字。尾联写适逢除夜不堪漂泊之苦。全诗语言朴素,铅华弗御,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此五律情感真挚,刻划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堪称崔涂诗作名篇。

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抒写诗人避乱流落巴蜀,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惨淡心情。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

首联“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与故乡万里相隔。诗人只身万里之外,举目无亲。生活艰辛,生命危险,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迢递”、“羁危”,用字精炼而准确,让人顿感起笔之突兀。同时,“三巴路”“万里身”又显得气象宏大,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

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具体地描绘出了异乡除夜的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他。“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夜的纷乱、凄凉心情。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借以写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凉。“孤烛”二字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往年除夕,合家团聚,虽说生逢乱世,节日清贫,总还是快慰;如今除夕,却是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读来令人心碎。

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真切地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文字直朴,道情细腻曲折。如今飘泊在外,远离了亲人,与骨肉远隔,故而对于身边朝夕相处的僮仆才倍感亲近,为除夕增添了一些欢乐。对僮仆感情的转变,也暗中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

尾联“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归结本题意旨,想到明日又增一岁不禁愁苦万分。诗人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显得顺理成章,真切自然。结尾统摄了全篇的情感,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心绪归为“那堪”二字,以强化之,又用“明日岁华新”把这些思绪框定在“除夜”,意境鲜明,结构严谨。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飘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情韵幽绝。“乱山”一联堪称佳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