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6 星期一 农历乙巳年六月二十日

名人名言

【原文】

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鹜。

—— 明 陈继儒 小窗幽记 集峭篇

【大意】

如果心灵成为形体的奴隶,那就像是活在人间的牛马;如果人被名声所束缚,那就像笼中的鸡鸭一样没有自由。


诗一首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其七

〔唐〕杜甫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

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

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

仰视皇天白日速。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218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218

【译注】

此诗为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一月所作,其时年四十八。七月,他自华州弃官流寓秦州,十月,转赴同谷,留住约一个月,生活极其艰难。一家人因饥饿病倒床上,饥寒交迫,只能靠挖掘土芋充肠。诗人以七古歌体写诗七首,此乃其七。

是年乃杜甫行路最多之年,也是他人生最苦之年,七首诗所写到了“惨绝人寰”之境。他采用七古歌体描绘流离颠沛的生涯,抒发老病穷愁的感喟,大有“长歌当哭”之意,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

本诗首二句点题,中四句叙事,末二句感叹。开头用了九字句:“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浓缩《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意。杜甫素有匡世报国之志,始终未得施展。如今年将半百,名未成身已老,转徙流离几乎“饿死填沟壑”,怎不悲愤填膺!“三年饥走荒山道”把“三年”二字缀于句端,突现诗人近年的苦难历程。“三年”即至德二载至乾元二年。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遭贬斥,饥饿驱迫,在“荒山道”上尝尽了人间艰辛。

三、四句追叙了困居长安时的感受,全诗陡然出现高潮。十二年前,杜甫西入长安,然进取无门,度过了惨淡的十年。他接触过各种达官贵人,发现长安城中凭借父兄余荫随手取得卿相者,以少年为多:“长安卿相多少年。”这使诗人发出愤激之词:“富贵应须致身早”,这似是劝人,实深蕴对出现“少年”“卿相”这种腐败政治的愤慨。

五、六句回到现实:“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诗人身处异常窘困之境,感叹自身遭遇,和友人谈起的都是些令人不快的往事。忧国忧民的“怀抱”无法实现,引起无限伤感。

第七句“呜呼七歌兮悄终曲”,默默收笔,停止了那悲愤激越的吟唱,然而思绪巨浪如何收得?“仰视皇天白日速”,搁笔望天,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迟暮之感,凄凉沉郁、哀壮激烈之情,在诗人心底涌起,不能自已。

此诗展示了诗人复杂不平的心态,真切感人;诗中融合了屈原等前人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并有所突破,使激越的悲情得到了动人的表达,标志着杜甫思想转型的完成,无论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及其前后期思想的关系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