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4 星期二 农历癸卯年正月初三

名人名言

【原文】

惜寸阴者,乃有凌铄千古之志;怜微才者,乃有驰驱豪杰之心。

小窗幽记·集醒篇

【大意】

能珍惜光阴的人,才能有凌驾千古的远大志向;对于别人的微小才能也能心生怜惜的人,才能有驾驭天下豪杰的雄心。


诗一首

燕子来舟中作

〔唐〕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

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

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

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

穿花贴水益沾巾。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御定全唐诗 卷 233

【译注】

此诗为诗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在长沙之作。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离开夔州出三峡,在江湘之间漂泊了一年。投奔失败,只好以船为室,寄身水上,直到大历五年春,仍然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本诗即写于此时。

诗的前四句总写客舟逢燕。“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诗人流落湖南不觉已迎来第二个春天。“新”对“泥”而言。燕子于春季常衔水边湿泥筑其新巢。“两度新”也就是说诗人在这里已是两见燕子衔泥筑巢了。杜甫是非常喜欢燕子的,他“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虽然已有十年,但是他始终辛苦经营,像筑巢的燕子一样,为给自己创造安稳的生活环境而不懈地努力。在这些日子里燕子曾伴诗人度过了不少良辰美景,在诗人的佳篇秀句中留下很多栩栩如生的形像。如今诗人在漂泊无定的时刻又看见了燕子,当然会产生他乡逢故旧之感。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这是对燕子的描绘。“旧入故园”突出诗人对燕子一往深情。“尝识主”,是对燕子的推测。在诗人的心目中,此燕子被看作是在故乡与他同室而居的燕子,它还记着自己的主人,远道来舟中相会不觉为之一喜。“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凄凉。然而燕纵识主,一叶扁舟终不似昔日故园有屋可巢,故燕子既欲亲近又怀有疑豫,只是远看。这里的“识”与“看”写的都是燕子的动作情态,也都涉及诗人。其实这只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是诗人对眼中看到的燕子的人格化。

后四句对燕自伤。“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巢居室”是说燕子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点破了怜燕正是哀己。诗人于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举家徙秦州(今天水)东柯谷,投奔一个叫佐的侄子。上元元年(760)又往成都去投靠老友严武,卜居浣花溪畔。大历元年又到夔州,在柏茂琳中丞的帮助下定居西阁。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实与燕子“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如今竟无人可依无地可居,令人叹息。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那被诗人寄于同情的燕子此刻似乎领会了诗人的意思,“暂语船樯”,向诗人表示同情,但它立即发现这是一只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应该选择垒巢的“居室”,又变得漠然无情随即起而飞去。但是它又好像舍不得似曾相识的主人,贴水低飞,绕船盘桓,无情而似有情,可爱亦复可恼,终于翻然穿花而逝,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此诗乃杜集中最后一首七律,可以看作诗人临终的哀鸣。在这首诗里,深沉真挚的人性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表达出来,朴实、亲切而感人至深。

历代唐诗和杜诗的选本都很少选这首诗,传统的欣赏标准是无一字无来处,是一饭之间未尝忘君。而这首诗动人之处正在于它无一字有来处,在于把深情厚意寄托在一只微小的燕子身上。在这首诗中,诗人眼中隐藏着对燕子的多情,燕子的眼中又隐藏着诗人的不幸。杜甫之所以为伟大诗人,正在于他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与甘苦哀乐感受得深刻而真切,善于捕捉那些最感人的形象,并细致入微地再现它们;他是善于描绘自然万物的诗人 ,同时也是技艺高超的自画像大师,一草一木中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子。

此诗极写漂泊动荡的忧思,看似咏燕实是慨叹诗人的身世;诗中已淡去了早年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而弥漫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